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胡适:中国要“充分的世界化”

  “一个民族也和个人一样,最肯学人的时代就是那个民族最伟大的时代;等到他不肯学人的时候,他的盛世已过去了,他已走上衰老僵化的时期 了。我们中国民族最伟大的时代,正是我们最肯模仿四邻的时代:从汉到唐宋,一切建筑、绘画、雕刻、音乐、宗教、思想、算学、天文、工艺,哪一件里没有模仿 外国的重要成分?佛教和他带来的美术建筑,不用说了。从汉朝到今日,我们的历法改革,无一次不是采用外国的新法;最近三百年的历法是完全学西洋的,更不用 说了。到了我们不肯学人家的好处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也就不进步了。”

  ——胡适《信心与反省》

  学习西方,近代中国绕不开的主题

   新世纪开始的2001年,那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代表中国政府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 定书上正式签字。 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各成员,宣布中国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议定书将于12 月11日生效,中国也将于同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古老的东方大国迈出了历史的步伐,加入世贸 组织后不过八九年时光,中国社会无论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文化生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取得的让世界瞩目的巨大进步,初步证明了加入世界历 史进程的正确性。

  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它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下逐渐实现的。

  近代 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对华战争。在中国社会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的同时,中国也被动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向西方 学习,向西方寻求真理,是在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与西方文化激烈的冲撞中逐渐达成的进步观念。林则徐主张睁眼看世界,洋务派虽败却足以殷鉴后世的学西方实 践。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一批先进人士,都是在时代的激烈论争中,努力坚持向西方学习的方向,被毛泽东看作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代表“向西方寻找真理 的一派人物”。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在北洋政府统治下更加黑暗,复古思潮与西化的论争势夺,在新的形势下更加激烈。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领袖人物, 站到了时代的前列,胡适以一以贯之倡导学习西方,中国要世界化(现代化),成为思想界明星人物。

  由全盘西化到充分世界化

   胡适的世界眼光和国际化视野是在美国读书期间逐渐培养的,对中国不能界于全球化时代之外,有着较早的感知。发动五四新文化的领袖们在那个时代,大都倡导 新时代的新青年们,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即如陈独秀所说的,新青年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明确提出要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 “评判的态度”,对待中国的旧文化。他批评那些打着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旗帜的“保存国粹”派,主张由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分清“国粹”与“国渣”。在 1919年12月的《新青年》7卷4号上,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把新思潮、新文化解释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6个字,提出 对中国的旧文化要“反对盲从”“反对调和”,把整理国故纳入创造中国新文明的范围之中予以解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中怀疑科学的舆 论抬头,梁启超撰写《欧游心影录》,认为欧洲的科学破产了,号召青年要请出孔子老子墨子三位大圣和东方文明,去拯救大海那边的西方文明:“我们可爱的青年 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呢!”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新鲜的文化 多元论,反对西化论。1923年3月,胡适由学理上批评《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对国人强调:现在全世界大同了,当初鞭策欧洲人的环境 和问题现在又来鞭策我们了。将来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化与民治化,是无可疑的。

  1929年胡适在《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版发表了一篇重要 的文章《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国之所以未能在这个现代化世界中实现自我调整,主要是因为她的领袖们未能对现代文明采取唯一可行的态度,即一心一意接 受的态度。”他提出中国要一心一意接受西方新文明,而不是抗拒或有选择性的采纳 。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 亦即 “一心一意的现代化”,或“全力的现代化”,提出中国学西方的目标就是充分的现代化,

  在1930年代胡适与有国民党背景的提出所谓 “中国文化本位论”十教授的论争中,1935年3月,他在编辑《独立评论》杂志后的一篇《编辑后记》中,评说中国文化本位论: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 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 化。同月胡适还撰写了另一篇重头文章《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指出十教授的根本错误是没有认识到文化变动的性质:中国的旧文化的惰性实在大的 可怕,我们正可以不必替“中国本位”担忧。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他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 化自由接触,自由琢磨,借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那是毫无可疑的。如果我 们的老文化里真有无价之宝,禁得起外来势力的洗涤冲击,那一部分不可磨灭的文化将来自然会因这一番科学文化的淘涤而格外发挥光大的。同年6月,胡适又发表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诚恳地宣布个人放弃“全盘西化”说法:“为免除许多无谓的文字上或名词上的争论起见,与其说‘全盘西化’,不如说‘充分世界 化’。‘充分’作数量上既是”‘尽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使‘用全力’的意思。”

  对文化本质及其表现形态的清醒认识

   在五四以来中西文化火药味甚浓的多次论战中,胡适因倡导以西化即他心目中的“现代化”来改造中国文化,用“充分的世界化”再造中国新文明,往往被人误解 为“全盘西化论”者。其实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陈序经就不认为胡适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 胡适真正提倡的是一种“中国本位新文化”。他认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此时没有别的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 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 为什么胡适那么自信地强调?这是因为胡适对文化本质及其表现形态,有着非同一般的清醒认识:“本国本位,就是在某种固有环境与历史之下所造成的生活习惯。 简单说来,就是那无数无数的人民,那才是文化的‘本位’。那个本位是没有毁灭的危险的。物质生活无论如何骤变,思想学术无论如何改观,政治制度无论如何翻 造,日本人还只是日本人,中国人还只是中国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